人們常以「有沒有看書」來衡量一個人的聰明程度,我覺得這不太準確。書適合視覺型學習者、對文字敏感的人,也能幫助抽象思考。可是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。特別是現在podcast, YouTube, 甚至clubhouse 都很紅,看書的必要性變得更低了。人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。
舉個例子。我最近跟朋友聊天,聊天下來我發現他們兩個認知能力都很高,可是都幾乎不會主動看課外書。
朋友A小時候被診斷閱讀障礙,看書對她來說很吃力。她喜歡看Youtube學東西,對她來說看人互動更有助於她解讀事情。
朋友B則覺得看書容易讓他想太多。什麼意思呢?他覺得書上的資訊,每個主角講的話,可能有非常多意思。他光是要想對方的意思,就要花非常多時間。
後來我推薦他聽有聲書。因為有聲書講完就過了,無法想太多;加上作者唸書的語氣有助於他聚焦對話意義,解決了他資訊過載,過度敏感的問題。
過去因為紀錄、傳播資訊的工具不多,只能靠紙筆文字,當然大家就要學會看書,這讓愛看書的人從小領了不少紅利(因為書是適合自己學習的工具),偏好其它學習方法的人無所適從,因為適合他們學習的工具根本還不是主流。但現在媒體平台那麼多,影片、聲音的訊息量更全面、甚至準確。書就變成工具之一,而不是唯一了。
這麼看來,出版業、紙本媒體的衰退是必然的結果。當大家都能更自由地決定自己學習的方式,為什麼還一定要看書呢?如果把出版業的版圖擴張到各種電子媒體上,把影片、聲音等方式納入內容裡,應該是更實際的作法吧。反正核心都是幫助學習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