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看一本書叫《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?》。這本書非常精彩,值得大講特講。今天就分享裡面一個觀念:人若想學習得好,需要困惑跟挫折。
一項早期的研究證明了這種觀念。1970年代晚期,英國郵局委託心理學家Baddeley制定最佳的員工訓練方法。當時郵局買了一些新機器,若要使用這些新機器,郵務員必須學會鍵盤打字。
Baddeley 把一萬名郵差分成兩組,讓他們學習鍵盤打字。在總學習時間相同的情況下,一組一天學習四小時,另一組一天學習一小時,學習天數拉長。
猜猜看最後誰學習成效較另一組高30%?
答案是,一天學習一小時的那組。
聽起來很反直覺,就連那組的學員也這麼覺得。學習四小時的小組覺得自己看到實質進展,認為這項技能已經進入長期記憶。學一小時的小組認為自己學得比另外一組同學少,覺得沒收穫。
那為什麼他們表現會更好?關鍵在於討厭的「挫折感」。
把學習時間切成幾個短時段,更容易讓人忘掉所學。也就是下一次開始學習時,就要更努力回想,才能記起上次學了什麼。這種迫使自己重新學習內容的過程,能強化記憶,長遠來看,反而能記得更多內容。
強迫自己回想很煩,但這種挫折感卻能讓學習者更深入地編輯資訊,進而讓資訊卡在大腦裡。
我個人特別有感的例子,就是在讀英文書的時候。英文不是我的母語,雖然我讀英文沒有障礙,但相較讀中文,的確需要花更多的力氣。不過最近慢慢發現,我讀的那些英文書內容,在沒複習的情況下都還可以記得7.8成,反倒是中文書順順地讀完,卻記得沒有那麼多。
有效的學習不會全然是快樂輕鬆的。任何人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,接觸自己沒學過的領域時。一定都會感到不安和挫折。
或者我們應該做到的是,不在學習上找「快樂」,而是找「成就感」。這樣我們就不會遇到挫折就想要放棄,因為那「讓我不快樂」。而是把克服挫折當作建立成就感的一小步。然後,在挫折之中,偶有快樂閃現時,也能夠更加珍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