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

讚美的力量

 

在改托福口說跟寫作的時候,我一定會做到一件事,就是讚美學生。
 
「我覺得你的論點寫得很好」、「你的發音很棒!」、「你比上次進步很多」
 
很多老師可能會想,啊他就寫那麼糟,說得那麼糟,有什麼好稱讚的? 
 
可是在我眼中,每個學生都有值得讚美的地方。也許他文法錯誤很多,但是他的論點非常的有創意;也許她講話流暢度不夠,但是她說出來的每個句子文法都是正確的;又或許他說話有氣無力,但內容都講得非常完整。這些,作為老師應該都最清楚,而學生可能自己是不知道的。我們的工作就是跟學生說出我們的觀察,然後肯定他。
 
歷經過翻譯研究所的洗禮,我知道身處在一群菁英中,對自己感到懷疑,毫無自信是什麼滋味。我有好一陣子很困惑:我為什麼在這裡?我是不是不夠格?我知道也許不是,但在那樣的環境底下,我相信自己非常差。一直到出來接案子跟教書後,我才慢慢能更客觀地看待自己,知道自己雖然不是一百分,但也遠比我想像得好多了。
 
台灣的學生一定不缺別人跟他們說哪裡做得不好,甚至他們自己就會先懷疑自己了。但他們絕對很缺別人跟他們說哪裡做得好。而且我發現,只要你認真地稱讚對方,他的表現都變得更好。上課態度變得更積極,學習意願也提高。那麼何樂不為呢?
 
到後來這其實牽涉到老師對自己的態度。一個對自己能力有自信,同時也能接受自己犯錯的老師,才有辦法真誠地、自然地看到學生的好。而這並不容易。
 
我們過往的教育讓我們嚴以律己,同時嚴以律人。其實是因為當初被嚴格要求的時候,自己受傷了,而且沒有機會療癒;導致我們用同樣的模式對待學生。因為那是我們唯一知道的模式,還有如果我們不讓對方受到跟自己一樣的痛楚,那不代表我過去受過的傷痛是「白費」的嗎?
 
從內在重新長出肯定自己,肯定他人的力量無比困難。我們需要的是,有一個人走過來告訴你,你很好。然後你就會開始相信自己,肯定自己,之後慢慢地能夠付出愛跟關懷。這就會是一個很棒的正向循環。我很幸運地在最關鍵的時候有家人朋友的支持,加上自己想開。如果身邊沒有這種例子,也可以試著主動讚美別人。可能一開始會不習慣,但我跟你保證你會越做越順手,也會收穫很多。(如果你找不到人可以來找我,我們可以互相稱讚XDDD)
 
到最後你會發現,這其實已經脫離了教育的範疇,而變成一個對他人重拾信任,跟世界和解的方式。沒有人是你的敵人,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朋友或是貴人,他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,而你也是。光是改變到這種思維,整個人生就會開闊許多。

不看書一定比較笨嗎?

人們常以「有沒有看書」來衡量一個人的聰明程度,我覺得這不太準確。書適合視覺型學習者、對文字敏感的人,也能幫助抽象思考。可是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。特別是現在podcast, YouTube, 甚至clubhouse 都很紅,看書的必要性變得更低了。人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。
 
舉個例子。我最近跟朋友聊天,聊天下來我發現他們兩個認知能力都很高,可是都幾乎不會主動看課外書。
 
朋友A小時候被診斷閱讀障礙,看書對她來說很吃力。她喜歡看Youtube學東西,對她來說看人互動更有助於她解讀事情。
 
朋友B則覺得看書容易讓他想太多。什麼意思呢?他覺得書上的資訊,每個主角講的話,可能有非常多意思。他光是要想對方的意思,就要花非常多時間。
 
後來我推薦他聽有聲書。因為有聲書講完就過了,無法想太多;加上作者唸書的語氣有助於他聚焦對話意義,解決了他資訊過載,過度敏感的問題。
 
過去因為紀錄、傳播資訊的工具不多,只能靠紙筆文字,當然大家就要學會看書,這讓愛看書的人從小領了不少紅利(因為書是適合自己學習的工具),偏好其它學習方法的人無所適從,因為適合他們學習的工具根本還不是主流。但現在媒體平台那麼多,影片、聲音的訊息量更全面、甚至準確。書就變成工具之一,而不是唯一了。
 
這麼看來,出版業、紙本媒體的衰退是必然的結果。當大家都能更自由地決定自己學習的方式,為什麼還一定要看書呢?如果把出版業的版圖擴張到各種電子媒體上,把影片、聲音等方式納入內容裡,應該是更實際的作法吧。反正核心都是幫助學習嘛。

 

我這樣開啟柔術生涯

因緣際會下加入了PMA(台北巴柔運動館,我的柔術道館),然後開啟了很棒的故事。
 
一開始先在我家附近的道館練習,後來疫情爆發,剛好有一個台師大的學生確診,師大研究生我被掃到颱風尾,被規定一個月不能進舊道館(幹明明就不同校區)。無奈之餘只好用google 搜尋可以去的道館,然後就找到PMA。
 
第一次上課就覺得這裡的人好像都沒有要屌我的意思ㄟ,就是一種妳要來不來隨便妳的感覺。去了幾次後,覺得克里斯(館長)的教學跟柔術風格我都喜歡,就決定留在這了。
 
雖然喜歡PMA的風格,但剛加入的前三四個月我一直不是很能適應。這裡的高色帶(程度較好)的人很多,整體給我的感覺是「我知道妳是白帶,但是妳要想辦法跟上。」比較舊道館的循循善誘(?型,這裡根本就很放飛,我要對自己負責。
 
然後,我在舊道館很習慣只跟女生打,PMA女生根本小貓兩三隻,當時候白帶女生甚至只有我一個。所以我必須要學習克服心理障礙,跟比我重20、30公斤以上的壯漢們練習。 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被壓,有時候也會覺得很孤單🥺🥺,覺得自己根本全道館最弱勢(小劇場)。
 
但過了那個階段之後,我就越來越適應,也越來越喜歡這些Boys真的沒太把我當女生看。我也不用像在舊道館的時候一樣怕太大力傷到其他女生,每次跟男生打都可以認真打,超爽的。跟道館其他女生也可以用全力,因為她們都又壯技術又好。
 
來這也快一年了。不敢說自己多厲害,但是我可以感受到,自己比以前意志更堅定,更認真。(絕對不是因為做不好會被克里斯痛罵🤪)強勢位置就是義無反顧地做,到弱勢位置時會想辦法fight到最後一刻。練習時不會把輸贏看得很重要,但是絕對不輕易認輸,會爭取到最後一刻。
 
如果你問我柔術教會我什麼,那就是「如果你真的喜歡一件事情,你會想為它負責。」雖然一路上傷沒少受,卡關的時候也很挫折,但是眼淚擦一擦,隔天還是繼續練習。我就是會發自內心地,想盡我所能的做到最好。
 
有時候想想,自己能夠這樣全心全意地喜歡一個運動,真的是一種福氣。

 

適當吃苦,學習才能學得好


最近在看一本書叫《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?》。這本書非常精彩,值得大講特講。今天就分享裡面一個觀念:人若想學習得好,需要困惑跟挫折。
 
一項早期的研究證明了這種觀念。1970年代晚期,英國郵局委託心理學家Baddeley制定最佳的員工訓練方法。當時郵局買了一些新機器,若要使用這些新機器,郵務員必須學會鍵盤打字。
Baddeley 把一萬名郵差分成兩組,讓他們學習鍵盤打字。在總學習時間相同的情況下,一組一天學習四小時,另一組一天學習一小時,學習天數拉長。
 
猜猜看最後誰學習成效較另一組高30%?
 
答案是,一天學習一小時的那組。
 
聽起來很反直覺,就連那組的學員也這麼覺得。學習四小時的小組覺得自己看到實質進展,認為這項技能已經進入長期記憶。學一小時的小組認為自己學得比另外一組同學少,覺得沒收穫。
那為什麼他們表現會更好?關鍵在於討厭的「挫折感」。
 
把學習時間切成幾個短時段,更容易讓人忘掉所學。也就是下一次開始學習時,就要更努力回想,才能記起上次學了什麼。這種迫使自己重新學習內容的過程,能強化記憶,長遠來看,反而能記得更多內容。
 
強迫自己回想很煩,但這種挫折感卻能讓學習者更深入地編輯資訊,進而讓資訊卡在大腦裡。
我個人特別有感的例子,就是在讀英文書的時候。英文不是我的母語,雖然我讀英文沒有障礙,但相較讀中文,的確需要花更多的力氣。不過最近慢慢發現,我讀的那些英文書內容,在沒複習的情況下都還可以記得7.8成,反倒是中文書順順地讀完,卻記得沒有那麼多。
 
有效的學習不會全然是快樂輕鬆的。任何人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,接觸自己沒學過的領域時。一定都會感到不安和挫折。
 
或者我們應該做到的是,不在學習上找「快樂」,而是找「成就感」。這樣我們就不會遇到挫折就想要放棄,因為那「讓我不快樂」。而是把克服挫折當作建立成就感的一小步。然後,在挫折之中,偶有快樂閃現時,也能夠更加珍惜。